《舌尖上的北港》冬至菜粿

 

《舌尖上的北港》冬至菜粿


【ai製圖,非本人,菜粿好難畫,老是畫成菜包】


  在北港,冬至從不只是個節氣,它總是帶著糯米的香氣來臨。

  記得那年冬至,童年的我趴在廚房門邊,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。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灑進來,映照著她圍裙上的粉末,那是糯米在案板上揉製時濺起的痕跡。母親的手,纖細卻有力,將浸泡過夜的糯米一次次地推進石磨,直到米漿的濃稠度恰到好處。

  「磨米漿最重要,」母親常說,「太稀了成不了形,太稠了就不夠滑順。」這樣的智慧,是無法從食譜中學來的。我看著她的手指在米漿中輕輕一撈,若隱若現的米漿絲線緩緩滑落,這就是最好的濃度。

  餡料的準備更是一門學問。母親總是清早就上市場,採買最新鮮的韭黃、高麗菜,還有一定要配的香菇和蝦米。這些食材在她手中被切成細碎的顆粒,每一刀都恰到好處。「太大塊吃起來不順口,太碎了又失去口感,」她邊切邊說,眼睛都不用看,純熟的刀工是幾十年經驗的累積。

  最讓我著迷的是母親包製菜粿的手勢。她先在特製的小碗內抹上一層薄薄的米漿,再舀入適量的餡料,最後覆上另一層米漿。每一個動作都那麼優雅從容,像是在演奏一首無聲的樂章。

  蒸籠裡霧氣繚繞,菜粿的香氣隨著水氣緩緩上升。母親總能掌握最精準的火候,蒸好的菜粿外皮晶瑩剔透,輕輕一按還會回彈,這就是最完美的狀態。

  如今,每當冬至將近,我總會想起母親的廚房。那些溫柔的身影、細緻的手藝,還有空氣中飄盪的糯米香,都已成為我最珍貴的味覺記憶。雖然現在市面上也能買到各式各樣的菜粿,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—— 或許是少了母親那份無法複製的溫度吧。

 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,母親那種慢工出細活的堅持,更顯得彌足珍貴。每一個冬至,當我咬下一口菜粿,都彷彿能嚐到記憶中那個溫暖廚房裡的味道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114會考作文

作文:當學生就是有這樣的優點

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的詳細步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