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06《尸子.勸學》

 

夫繭,捨而不治,則腐蠹而棄。使女工繅之,以為美錦,國君服而朝之。身者,繭也,捨而不治,則智行腐蠹。使賢者教之,以為世士,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。


【語譯】蠶吐絲結成的繭,如果棄之不理,就會腐敗而被拋棄。如果讓女工煮繭抽絲,製成美麗的錦緞,國君就可以穿著它上朝。人就像繭一樣,如果放棄修身,那麼在知識與言行上就會趨向敗壞。如果讓德行完備的人教導他,成為當世之士,那麼天下的諸侯沒有敢不尊敬他的。






一、初讀全文:掌握大意

  1. 快速瀏覽
    文章以「繭」比喻人身,強調修身與教育的重要性:未經處理的繭會腐壞,如同不修養的人;經由賢者教導,則能成為受敬重的人才。

  2. 標記關鍵詞

    • 核心比喻:繭、身、美錦、世士
    • 動詞:捨而不治、繅、教
    • 虛詞:夫(發語詞)、則(表因果)、莫敢不(雙重否定強調)
  3. 初步推測

    • 主旨:通過「繭→美錦」的轉化過程,類比「人→世士」的修養歷程,強調教育與自我提升的必要性。
    • 情感傾向:勸誡性語氣,帶有儒家「修身齊家」的思想色彩。

二、逐句分析:理解細節

原文分段與語法解析:

text
複製
夫繭,捨而不治,則腐蠹而棄。 使女工繅之,以為美錦,國君服而朝之。 身者,繭也,捨而不治,則智行腐蠹。 使賢者教之,以為世士,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。
  1. 第一層(繭的比喻)

    • 結構
      夫繭(主語)→ 捨而不治(條件)→ 則腐蠹而棄(結果)
      使女工繅之(方法)→ 以為美錦(成果)→ 國君服而朝之(價值)
    • 關鍵詞義
      • 捨而不治:放任不處理(「捨」通「舍」)
      •  saˉo:抽絲加工
      • 服而朝之:穿著它上朝(「朝」為動詞,指參與朝會)
  2. 第二層(人的比喻)

    • 結構
      身者,繭也(明喻)→ 捨而不治(條件)→ 則智行腐蠹(結果)
      使賢者教之(方法)→ 以為世士(成果)→ 天下諸侯莫敢不敬(影響)
    • 關鍵詞義
      • 智行腐蠹:智慧與行為腐壞(「智行」並列結構)
      • 世士:當世傑出之士(「士」指有才德者)
      • 莫敢不敬:無人不敬畏(雙重否定強化肯定)

三、段落歸納:整理主旨

段落內容作用
第一層繭的加工過程建立比喻,鋪墊論證基礎
第二層人的修養與教育點明核心觀點
  • 主旨歸納
    通過「繭需加工成美錦」類比「人需教育成世士」,強調:

    1. 放任自我將導致智慧與行為的墮落
    2. 接受賢者教導能提升社會地位與影響力
  • 修辭手法

    • 類比論證:繭(自然物)→ 人(社會存在)
    • 對比:「腐蠹而棄」vs「服而朝之」、「莫敢不敬」

四、針對題目:精準作答(範例)

假設題目為:「文中『身者,繭也』的比喻用意為何?」

答題步驟

  1. 定位原文:第二層開頭明喻句。
  2. 分析比喻關係
    • 相似點:未經處理的繭會腐壞 → 未經修養的人會墮落
    • 差異點:繭需女工加工 → 人需賢者教導
  3. 整合答案
    以「繭」比喻人身,強調兩者皆需外力介入(繅絲/教育)才能提升價值。放任不治則同趨腐壞,突顯修身與教導的必要性。

五、檢查與反思

  1. 易錯點提醒

    • 「捨而不治」:易誤解為「捨棄治理」,實為「放棄處理」
    • 「莫敢不敬」:需注意雙重否定表強烈肯定
  2. 延伸思考

    • 對比《荀子·勸學》「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」,分析先秦儒家教育觀的共性。
    • 探討「賢者」在當代社會的對應角色(如教師、導師)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114會考作文

作文:當學生就是有這樣的優點

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的詳細步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