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清朝臺灣的「經濟大爆發」:一府二鹿三艋舺,誰是臺灣的印鈔機?

 第五章  清朝臺灣的「經濟大爆發」:一府二鹿三艋舺,誰是臺灣的印鈔機?


各位同學,大家好!歡迎來到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!

我們前面講清朝剛開始來管臺灣,一臉嫌棄,政策是「為防臺而治臺」。但隨著大量漢人移民湧入,開始「搶土地」,臺灣的經濟,就像裝了渦輪引擎一樣,開始大爆發!農產多到吃不完,還能賣到中國大陸賺錢,兩岸貿易超級繁榮!

清代臺灣的經濟發展,可以分成「關門自己玩」(開港前)和「與世界接軌」(開港後)兩個階段。


第一站:清朝初期的「圈地運動」與「水利設施」

清朝來臺的移民,絕大多數都是「要當農夫」,所以他們來臺灣的第一件事就是:開墾土地興築水利

1. 土地開墾:一起集資,當個「大地主」

  • 合法手段:漢人要開墾土地,可以向官府申請墾照(開墾許可證),也可以向原住民承租土地
  • 集資開墾:開墾需要大筆資金,所以大家很流行「合資開墾」。像是臺南的「七股區」,苗栗的「頭份市」,這些地名就是當年合資開墾留下來的證據!最有名的像「金廣福墾號」,就是福建人和廣東人一起集資開墾新竹近山一帶。到 19 世紀初,整個臺灣西部和東北部,基本上都已經「開發完成」了。

2. 水利設施:「農田水利會」的古代版本

臺灣要種水稻、甘蔗,水是關鍵中的關鍵!所以大家開始合資興建大規模的水利設施,灌溉面積廣大,讓米和糖的產量暴增,可以自足還能賣到中國。

  • 北部的「瑠公圳」18 世紀中期(乾隆年間),郭錫瑠父子在臺北盆地建的,是臺北地區最重要的灌溉渠道。
  • 中部的「八堡圳」:清代灌溉規模最大的水圳,在彰化平原,施世榜建的。臺中的貓霧捒圳(音同數),則是漢人和原住民合作修築的典範。
  • 南部的「曹公圳」19 世紀前期(道光年間),這是官方主導(鳳山知縣曹謹)興建的水圳。

 

【小說】水田清寒:一塊墾照與兩方的血汗


一、 來自大陸的集資

阿秀的指尖摩挲著那張被汗水浸透、薄如蟬翼的墾照

這張來自清朝官府的許可證,是她丈夫郭錫瑠乾隆年間,用幾乎所有的家當換來的。他們要做的,不是小打小鬧的農耕,而是一場集資開墾的巨大賭局。

臺灣島,在清廷眼中或許是疥癬,但在數以萬計的漢人移民眼中,卻是一塊充滿生機與財富的土地。他們來這裡,唯一的目的就是:當農夫,然後成為大地主

開墾,就是一場金錢的角力。」郭錫瑠曾對阿秀說,他的眼神裡有著精明與疲憊

開墾需要大筆資金,從雇工、整地到興築水利,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。於是,一種充滿商業智慧的模式在臺灣西部流行起來:合資開墾

「七股」、「頭份」——這些地名本身,就是當年集資血汗留下的無聲證據。而遠在新竹,那聲名赫赫的「金廣福墾號」,更是福建人和廣東人放下地域成見,為利益而結成的清冷同盟。

阿秀知道,他們的集資,不像富家子弟的詩酒風雅,而是一種計算到骨子裡的商業行為。每個人投入的銀兩,都精確地換算成未來土地產出的比例。這裡沒有溫情,只有契約與利益的清寒

 

二、 瑠公圳:臺北盆地的水脈賭局

然而,在臺灣,比資金更關鍵的,是

沒有水,再肥沃的土地也只是一片曬裂的黃沙。而阿秀的丈夫,郭錫瑠,將他的餘生都投入到臺北盆地那條最困難的賭局中——興築水圳

那不是一條簡單的溝渠,那是要在崎嶇的山地廣闊的盆地中,開闢出一條人工的水脈

阿秀常在深夜裡,看見郭錫瑠伏在桌前,桌上鋪滿了泥土繪成的簡陋地圖。他用手指丈量著每一寸高低落差,計算著每一塊石材的用度。那份孤注一擲的堅韌,讓阿秀心疼。

水是龍脈,有了水,這片地才算活過來。」郭錫瑠說。

最終,這條瑠公圳在無數次的失敗、資金短缺、甚至與部落的衝突中,緩緩貫穿了臺北盆地。當清澈的水流淌過乾裂的土地時,那份豐收的承諾,足以洗刷掉所有辛苦與血汗


 

三、 南北水利的無聲交匯

這股「水利熱潮」,從北到南,貫穿了整個臺灣西部平原。

在遙遠的彰化平原,施世榜修築了規模最大的八堡圳,用以灌溉那片富庶的土地。那份大規模的興建,讓米和糖的產量暴增,足以自足,甚至可以運回大陸販賣

而在臺中,貓霧捒圳則是漢人與原住民合作的典範。這不是友善,而是一種利益驅使下的共生。漢人需要水源,原住民需要鐵器與鹽巴,雙方在契約下達成了清冷的平衡

到了道光年間,連官方也終於出手了。鳳山知縣曹謹主導興建了曹公圳,讓水利建設從民間集資,轉向了官方介入

阿秀知道,無論是集資開墾的墾戶,還是修築水圳的工匠,他們身上都帶著一種極致清醒的實用主義。他們不談風花雪月,只談灌溉面積;不談理想抱負,只談米糖產量

這就是清朝初期臺灣的底色:在一塊荒野的新土上,移民們用集資的精明與水利的規劃,將自己的血汗化作了清冷而堅實的基業。每條水圳的流淌,都像一條無聲的契約,見證著這場由農夫主導的「土地革命」。

 

第二站:商業活動: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致富神話

有了農產品,當然要賣!清代臺灣的貿易,在開港前主要就是跟中國大陸做生意,賣稻米和蔗糖,買紡織品和日用品。

1. 商業組織:「郊」:商人的結盟互助會

為了避免惡性競爭、控制商品價格、方便配運貨物,臺灣商人組成了「」這個商業組織。

  • 按區域分:像是專門跟泉州、廈門貿易的「泉郊」、「廈郊」。
  • 按商品分:像是專門做糖生意的「糖郊」。

2. 貿易港口:清代「三大直轄市」

一開始,清廷只開放鹿耳門(臺南)作為唯一合法的「正港」。但隨著中部和北部開發起來,

鹿港八里坌(今八里)也相繼開放。這三個港口,組成了清代臺灣最著名的「三大貿易港市」:

  • 一府府城(今臺南市)
  • 二鹿鹿港(今彰化)。當時鹿港的街道上,商家為了防風避雨,還蓋了擋住天空的涼棚,被稱為「不見天街」。
  • 三艋舺艋舺(今臺北市萬華區)。因為八里坌河道淤積,貿易轉到艋舺,讓它興盛起來。

這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口訣,就是清代臺灣商業繁榮的代表!

 

【小說】不見天街:鹿港夜雨與郊行的清冷算盤

一、 府城的米香與北部的茶煙

阿玥的算盤撥得極快,聲音清脆,像極了屋外細密的雨聲。

她站在府城(臺南)的「郊」行裡,鼻尖縈繞著稻米的甜香與蔗糖的濃郁。這是清代臺灣,一片在農耕水利基礎上,迅速崛起為貿易樞紐的土地。

一府二鹿三艋舺。」

這句口訣,是清代臺灣最響亮的致富神話,也是阿玥所在的「」行,奉為圭臬的商業地圖

她所在的郊行,是一個商業結盟互助會,用來避免惡性競爭,控制商品價格。阿玥的家族屬於「泉郊」,專門負責與海峽對岸的泉州進行貿易。他們的船隻,將臺灣腹地產出的糖,運往大陸,再帶回紡織品日用品。阿玥知道,這不是單純的買賣,這是對海峽兩岸市場需求精確把握。每一次裝船、每一次定價,都充滿了清冷而理智的算計

然而,府城雖是正港,但臺灣的商業版圖,正在向北裂變

 

二、 鹿港的不見天街與商業結界

當夜色完全籠罩時,阿玥被派往了鹿港

鹿港,是清代臺灣的「二鹿」,是繼府城之後迅速崛起的貿易重鎮。

踏入鹿港的街道,阿玥立刻感受到一股與府城截然不同的氣息——一種極致的擁擠務實的精明。這裡的街道兩側,商家緊密相連,為了防風避雨,竟在屋簷之間搭起了涼棚,將天空完全擋住。

不見天街。」

阿玥聽著這名字,感到一種詩意與壓抑並存的滋味。這條街不見天日,卻是鹿港商業命脈的核心。商人們在這裡運籌帷幄,每一個腳步聲都充滿了交易的急迫

她這次要協調的是「糖郊」的價格。糖郊專門經營蔗糖貿易,他們像一個無形的結界,控制著臺灣蔗糖對外輸出的一切細節。阿玥與糖郊的掌櫃在一家茶樓裡會面。掌櫃的臉上沒有多餘的表情,只看著她遞上的價格清單

價格不能亂,亂了規矩,就是毀了郊行。」掌櫃的聲音低沉,像一柄藏在鞘中的刀

在鹿港,郊行不僅是組織,更是秩序。它像一雙無形的手,在惡性競爭價格波動的清寒中,為商人們撐起了一把互助的傘

 

三、 艋舺的淤泥與時代的轉移

阿玥的下一站,是更北方的艋舺(萬華)

艋舺的興盛,是港口淤積帶來的時代轉移。原本北部的貿易中心是八里坌,但隨著河道淤積,航運受阻,商業的血液便轉向了艋舺。

當她乘坐的船隻緩緩駛入艋舺碼頭時,阿玥看見這裡的景象比鹿港更顯得野蠻與蓬勃。這裡充滿了喧嘩新的機會,像一塊正在發熱的熔爐

艋舺的商人,大多是福建泉州人,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新的商業組織,將北部的茶葉、樟腦等新興商品,納入貿易網絡。

阿玥站在艋舺的街道上,腳下的泥土,彷彿還帶著八里坌淤積的舊怨。這「三艋舺」的崛起,證明了一個清冷的商業真理水路一旦受阻,財富就會毫不留情地轉移。

她抬頭望去,府城、鹿港、艋舺,這三個貿易港市像三顆懸掛在臺灣西岸的夜明珠。它們不是靠政治的恩賜而興盛,而是靠著郊行組織力蔗糖的甜度、以及商人對利益的精準嗅覺

阿玥輕輕撥動手中的算盤,那聲音在艋舺的喧囂中,顯得格外清醒而冷靜。她知道,這場清代臺灣的致富神話,是建立在一張張精確的賬單之上,充滿了商場上的刀光劍影與互助的清寒。

 

第三站:開港通商:臺灣的「國際大買賣」與「南北翻轉」

到了 1860 年代,臺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,這下可好,外國人直接殺進來,設立「洋行」,完全掌控了臺灣的國際貿易!

1. 出口三寶:T-S-C 印鈔機!

臺灣的出口結構一下子變了,從原本的米和糖,變成了三大經濟作物茶、糖、樟腦!臺灣的貿易從 1878 年之後,長期維持「出超」(出口值大於進口值)。

商品

產地與出口港

國際地位

北部(大稻埕加工)淡水出口

出口量最多,銷往美國、東南亞。

南部(高雄平原)安平打狗(高雄)出口

外銷歷史久,出口穩定。

樟腦

中、北部山區淡水出口

產量曾居世界第一,銷往歐美。

進口什麼?主要是鴉片和紡織品

 

2. 重心轉移:臺北崛起,南部說掰掰!

開港之後,臺灣的政治、經濟重心開始了一個超級大挪移:由南向北

為什麼?很簡單!因為國際市場最需要的茶和樟腦,都產在北部淡水港、大稻埕因為茶葉貿易而大發利市。

所以,你現在知道為什麼臺北能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了吧?這一切,都要感謝當年那壺賣到美國去的「臺灣茶」啊!

 

【小說】淡水茶煙:一壺烏龍翻轉的南北命運

一、 港口的汽笛與洋行的冷光

阿茗從未想過,她的命運會與遙遠美國的下午茶桌聯繫在一起。

她站在大稻埕的碼頭邊,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茶葉清香,與遠處蒸汽船汽笛粗獷聲混雜在一起。這是1860年代,臺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,這座島嶼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市場,瞬間被拉進了國際貿易的漩渦

外國人來了。他們設立了「洋行」,這些洋行不是郊行那種鬆散的互助會,而是資本權力的高度結合體。他們直接掌控了臺灣的國際貿易命脈**

「他們是來收割的。」阿茗的父親,一位老茶農,看著碼頭上那些穿著西裝、態度傲慢的洋行經理,語氣裡充滿了清冷的不滿

臺灣的出口結構,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殘酷的轉變。過去米和糖的溫和交易,變成了茶、糖、樟腦這「T-S-C印鈔機」的瘋狂運轉。

阿茗知道,他們的生活不再由農田決定,而是由倫敦紐約的市場價格所決定。這是一場清醒而冷酷的國際大買賣

 


 

二、 北部茶葉與樟腦的清寒使命

阿茗的家族,專注於茶葉

在北部,尤其以大稻埕為核心,茶葉的加工與出口,讓這片區域如黑馬般崛起。阿茗親手參與茶葉的烘焙與揉捻,她的手指,被茶葉的汁液染成了淡棕色

「我們的烏龍茶,能賣到美國。」這是她的驕傲,也是北部的致富神話

與此同時,樟腦也成了臺灣在國際市場的獨門武器。從中北部山區採集、加工的樟腦,是製造賽璐珞醫藥的關鍵原料。臺灣的樟腦產量,一度佔據世界第一

阿茗看著那些運往淡水港的貨物:一箱箱的茶葉、一袋袋的樟腦。它們像兩股寒冷的熱流,徹底點燃了臺灣的北部。這份出超(出口大於進口)的榮光,是靠著這兩種經濟作物的特殊性所支撐起來的。

然而,她也知道,洋行在進口什麼:鴉片廉價的紡織品。這份國際貿易的清單,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悲歌——輸出原料,輸入毒品與成品

 

三、 南北翻轉與時代的命運

開港通商帶來的,不只是貿易結構的改變,更是臺灣政治經濟重心的超級大挪移

過去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時代已經成為舊夢府城(臺南)與鹿港的榮光,正在被北部的淡水大稻埕所取代。

財富是流動的。」阿茗的父親,用一種認命的清冷說道。

南部雖有蔗糖這個穩定的出口支柱,但茶葉和樟腦,才是國際市場上更炙手可熱的「硬通貨」。資源的趨勢,決定了權力的走向

臺北崛起,南部說掰掰。

大稻埕因為茶葉的聚集與加工,成了新的黃金口岸淡水港的船隻吞吐量,超越了老舊的安平鹿港。阿茗站在大稻埕的碼頭上,看著那棟棟嶄新的洋行建築。這裡充滿了資本的氣息,充滿了機會的誘惑,但也充滿了被異族掌控的清冷。她輕輕嗅著空氣中那股濃郁的茶葉香氣。這股香氣,從臺灣的北部山區出發,穿過大稻埕的加工間,最終飄向了遙遠的西方。

這壺賣到美國臺灣茶,不僅讓臺灣的出口額長年維持出超,更決定了這座島嶼往後數百年的政經命運

阿茗知道,臺北能夠成為臺灣的政經中心,並不是因為它自古以來就高貴,而是因為它抓住了國際市場伸出的第一根觸手。這份南北翻轉的命運,就像一場清冷無情、卻又充滿魅力的時代舞會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114會考作文

作文:當學生就是有這樣的優點

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的詳細步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