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清朝治臺大轉彎:從「放牛吃草」到「砸錢建設」的歷史大戲!
第四章 清朝治臺大轉彎:從「放牛吃草」到「砸錢建設」的歷史大戲!
各位同學,大家好!歡迎來到清朝統治臺灣的時代!
鄭成功被打跑後,臺灣這座島嶼在 1684 年被納入清帝國版圖 。你們猜猜當時清朝皇帝和大臣們在想什麼?是「臺灣好肥,我們要大建設!」嗎?
錯! 當時清廷內部對臺灣的態度根本是「棄留爭議」 ! 有人說:「臺灣是丸泥小島,番人裸體紋身,別浪費錢管它了!」
(這根本是瞧不起人啊!)。
幸好,有個叫施琅的將軍跳出來說:「不行!臺灣戰略地位很重要,如果放棄,會影響我們大清東南沿海的安全!」
。康熙皇帝一聽,覺得有道理,雖然覺得臺灣是個「疥癬小病」(不值得大驚小怪) ,但為了海防安全,還是決定收下來管。
所以,清朝剛開始管臺灣,政策基調就是八個字:為防臺而治臺
!
第一階段:清初「防臺治臺」的防範哲學(1684 年開始)
清朝初期,整個統治邏輯就一個字:「防」!他們怕什麼?怕臺灣漢人太多,又會像鄭成功那樣搞叛變!所以,開始實施一系列「防弊措施」:
1. 頒布渡臺禁令:造就「羅漢腳」大軍 清廷規定,要來臺灣,要先申請證照,而且「不准攜帶家眷」
! 這政策的目標是限制移民、防止動亂 。
結果呢?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!偷渡的人從來沒停過 ,加上男人可以來,女人不能來,造成臺灣社會「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衡」
。那些單身、沒固定職業的男性遊民,被稱為「羅漢腳」 。這批人無牽無掛,一下子就成了社會治安的「不定時炸彈」!
2. 劃界封山:「漢番隔離」失敗學
清廷為了防止漢人亂跑去山區跟原住民衝突 ,就搞了一個「劃界封山」:
- 在山區邊緣設「番界」 。
- 怎麼劃?用立碑或挖溝堆土(俗稱土牛或土牛溝)
。
- 同時規定,不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。
這政策有達到效果嗎?沒有!漢人照樣跨越番界去開墾 ,最終也沒有阻絕漢番的接觸
。
3. 行政區劃:「哪裡有事,哪裡增設」
清初的臺灣行政區劃非常粗糙,劃入福建省管轄,設臺灣府,下面只有三縣(臺灣縣、鳳山縣、諸羅縣)
。
清廷不是基於社會發展來調整行政區,而是「哪裡出事,才在哪裡增設」
。
- 例如,發生朱一貴事件(1721 年) 這個大民變之後,清廷才趕快增設彰化縣、淡水廳
。
- 又例如,林爽文事件(1786 年) 平定後,乾隆皇帝為了嘉許諸羅縣人民的義舉,就把「諸羅」改名為「嘉義」
!
你看,臺灣的行政區劃就像是「歷史的傷疤地圖」,哪裡痛了,哪裡就多劃一塊。
【小說】土牛清寒:羅漢腳與番界的無聲角力
一、 康熙的倦怠與施琅的孤注
巧雲從來不喜歡福州府的官氣。那股陳腐的檀香與官袍的悶熱,總讓她想起自家在臺灣開墾的烈日與泥土。
但此刻,她必須陪著身為衙役的父親,聽著大清官員們討論那場「棄留爭議」。這是1684年,鄭氏政權投降不久,臺灣島被納入清帝國版圖。
「臺灣,丸泥小島耳,番人裸體紋身,不值得大清費心。」一位老臣輕蔑地搖著頭,語氣裡盡是鄙夷。巧雲捏緊了衣角。那群高高在上的大臣,根本不將這片土地視為疆土,而是一塊等待腐爛的疥癬。他們那份傲慢的倦怠,讓整個議事廳都瀰漫著一種清冷的疏離。
幸好,施琅將軍的聲音像一道凜冽的寒風穿插而入。「臺灣戰略地位至關重要,若棄之,必成海防隱憂!」
最終,康熙皇帝以一種不情願的決策,收下了臺灣。他認為這只是個「疥癬小病」,但為了防臺而治臺的基調,從此被定了下來。這份防範哲學,像一把冰冷的鎖,鎖住了臺灣近兩百年的命運。
二、 渡臺禁令下的羅漢腳悲歌
「防」,這是清初統治臺灣的唯一邏輯。
最直接的體現,就是那道冰冷的渡臺禁令:「不准攜帶家眷。」
巧雲的弟弟阿德,就是偷渡到臺灣的其中一人。他必須申請證照,還必須是單身男子。這政策旨在限制漢人移民,防止動亂,卻造就了臺灣社會最不穩定的群體——羅漢腳。
「他們沒有家,沒有妻,沒有根。」
巧雲的父親常對她說,羅漢腳就是一群無牽無掛的社會遊民。他們像脫離枝幹的枯葉,隨風飄蕩。臺灣社會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,讓這群單身男子無所寄託,成了社會治安的不定時炸彈。
阿德的來信,語氣總是粗獷而熱血,但他字裡行間透出的孤寂與焦躁,卻讓巧雲心頭發涼。他靠著在諸羅縣幫人拓墾為生,每日汗流浹背,賺來的錢卻不知該寄往何處。
羅漢腳們的野性,在單身與貧困的壓力下,被磨成了一把隨時可能出鞘的刀。
三、 番界土牛溝上的清冷界線
清廷的第二道鎖,是劃界封山。為了防止漢人與原住民在山區發生衝突,清廷沿著山區邊緣,立起石碑,挖出土牛溝(一道挖溝堆土的界線)。同時,一道更清冷無情的禁令頒布:「不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。」這道漢番隔離的界線,像一把無形的刀,試圖將兩個族群隔絕在各自的純淨與野蠻之中。
然而,這項政策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失敗學。利益比任何禁令都更誘人。漢人為了開墾肥沃的山區土地,冒著風險,照樣跨越番界。他們偷偷越過土牛溝,帶著鐵器與鹽巴,跟原住民交換山產與土地。這條冰冷的土牛溝,最終沒有阻絕漢番的接觸,只成了非法交易與私下融合的清冷舞臺。
四、 傷疤地圖與行政的遲鈍
最讓巧雲感到心灰意冷的是清廷的行政邏輯。
臺灣的行政區劃,就像一張歷史的傷疤地圖。設臺灣府,下面只有三縣(臺灣、鳳山、諸羅),極其粗糙。清廷的官員們從不是基於發展來調整行政區,而是基於恐懼與補救。
「哪裡痛了,哪裡才多劃一塊。」朱一貴在1721年鬧了個大民變,清廷才趕快增設彰化縣、淡水廳。而當林爽文在1786年發動更大的動亂時,諸羅縣人民表現出義勇,平定後,乾隆皇帝才下旨將「諸羅」改名為「嘉義」。
巧雲看著地圖,她知道,嘉義這個名字,是用鮮血和恐懼換來的。清廷這種「出了事才處理」的行政哲學,像極了一個生病卻拒絕吃藥的病人。
這份防範哲學,造就了臺灣社會單身漢的焦躁、漢番間的衝突、以及行政體系的遲鈍。整個清初臺灣,都籠罩在這種不信任與疏離所帶來的清寒氛圍之中。
第二階段:晚清「外力入侵」後的現代化大躍進
這個「防臺」政策一路撐到
19 世紀中期,清朝人開始發現不對勁了!因為外國勢力不斷來臺灣「踢館」 。
1. 轉變關鍵:外力一踢,清廷覺醒!
讓清廷嚇出一身冷汗的,主要是兩件事:
事件 |
時間 |
起因 |
影響 |
牡丹社事件 |
1874 年 |
琉球人船難遭臺灣原住民殺害,日本藉機出兵攻打牡丹社。 |
清廷意識到臺灣重要性,派沈葆楨來臺強化防務與建設
。 |
清法戰爭 |
1884 年 |
法軍進攻清帝國藩屬越南,戰火波及臺灣的基隆、淡水。 |
清廷更加重視臺灣經營,臺灣建省 ,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
。 |
因為列強(外國勢力)不斷入侵臺灣,清廷才終於「驚覺」臺灣的重要性
,態度從「防臺」轉變為「加強建設」 !
2. 沈葆楨:國防現代化的「第一推手」(1874 年)
沈葆楨一來,就開始大刀闊斧搞建設,目標是「強化防務」
:
- 政治改革:廢除渡臺禁令、廢除劃界封山政策
。
- 軍事建設:在安平等地修築西式炮臺
。最有名的就是臺南的億載金城(二鯤鯓炮臺) 。
- 「開山撫番」:為了把臺灣東部和山區納入管轄,他開闢了北、中、南三條通往山區及東部的道路
,這項政策對原住民生活造成很大衝擊 。
3. 劉銘傳:臺灣現代化的「火車頭」(1885 年建省後)
清法戰爭後,清廷正式宣布臺灣「建省」 ,提升臺灣的行政地位,並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
!
劉銘傳是個「建設狂」,他在臺灣推動的建設,讓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相當進步的省分
:
- 交通建設:
- 完成基隆到臺北的鐵路 (這是臺灣第一條鐵路,火車頭叫「騰雲一號」 )。
- 架設電報系統 。
- 設立郵局 。
- 軍事建設:在基隆等地修築西式炮臺
。
- 行政建設:將臺灣行政區調整為三府、十一縣、三廳、一直隸州
。
所以你看,清朝統治臺灣的兩百多年,政策是從「被動應付」到「積極建設」
。外國人來亂,反而促成了臺灣的現代化,這歷史真的是充滿了戲劇性啊!
【小說】億載清寒:一場遲來的現代化
一、 驚覺:紅夷艦炮與「疥癬」之痛
蘭兒從未見過那樣的艦隊。
那黑色的船身,噴吐著白色的蒸汽,像一群來自地獄的鐵甲巨獸。當法蘭西的炮火在雞籠港口炸響時,那聲音不僅震碎了海港的寂靜,也震碎了大清帝國兩百年的自我麻痺。
這是1884年,清法戰爭爆發。蘭兒的丈夫,一個清軍的低級軍官,臉色慘白地從前線跑回來,口中只有一句話:「他們不是倭寇,他們是帝國。」
自從1684年將臺灣納入版圖,清廷對這座島嶼的態度,一直是疏離而防範的。他們視臺灣為一個「疥癬小病」,僅僅為了「防臺而治臺」。那份高高在上的輕視,讓臺灣的行政體系像一張充滿漏洞的漁網。
然而,外力一踢,清廷覺醒。
十年前的牡丹社事件(1874年),日本藉口琉球人被原住民殺害而大舉入侵,已經讓清廷意識到臺灣的戰略價值。而這次法國人直接將戰火燒到基隆、淡水,讓清廷徹底嚇出一身冷汗。
蘭兒站在家門口,看著碼頭上士兵們倉皇奔走的身影。她知道,臺灣的老闆終於意識到:這塊土地不再是可有可無的「丸泥小島」了。
二、 沈葆楨:紅磚炮臺上的孤高決斷
就在這份驚慌之中,沈葆楨來了。
他帶來的不僅是援軍,更是一種現代化的清冷決斷。他一到臺灣,便像一把鋒利的剪刀,剪斷了所有過去的陳腐禁令。
他廢除了渡臺禁令,結束了臺灣社會長達兩百年的男女失衡與羅漢腳悲歌。他廢除了劃界封山,不再試圖用一條土牛溝來隔離漢番的交流與衝突。
「防,已經守不住這座島了。只有建設,才能與世界角力。」沈葆楨的目光,鎖定在防務現代化上。蘭兒曾隨父親去臺南安平。在那片沙灘上,一座巨大的西式炮臺正在拔地而起——億載金城。
那厚重的紅磚、堅實的水泥,以及面向海洋的巨大炮口,都宣告著一個新的時代。沈葆楨的「開山撫番」政策,雖然對原住民造成了巨大衝擊,但卻是為了將東部與山區,納入清帝國現代化的管轄之中。
沈葆楨的改革,帶著一種孤高而急切的氣質。他為臺灣打開了現代化的大門,但真正的火車頭,還在後頭。
三、 劉銘傳:騰雲一號的時代清寒
清法戰爭結束,清廷終於做出了最重大的決定:臺灣建省。
劉銘傳,這位新的臺灣巡撫,帶著一種近乎狂熱的建設慾望登上了舞臺。
他不是一個修補者,他是一個創造者。他要讓臺灣,從一個被動防禦的邊陲,變成一個主動進取的現代省份。
蘭兒後來隨著丈夫搬到了臺北。她親眼見證了劉銘傳的現代化奇蹟。
鐵路。
那輛被命名為「騰雲一號」的火車頭,發出震耳欲聾的鳴笛聲,緩緩從基隆駛向臺北。那黑色的車身,噴出濃烈的蒸汽,像一條掙脫了歷史鎖鏈的巨龍。
「這條鐵路,比任何炮臺都更能鞏固臺灣。」蘭兒的丈夫感慨地說。
劉銘傳不僅修築了西式炮臺,他還架設了電報系統,設立了郵局。這些基礎設施,像一根根看不見的鐵絲,將臺灣社會緊密地編織起來,讓臺灣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之一。
蘭兒站在電報局外,聽著那嗒、嗒、嗒的電報聲。那聲音,精確、清冷、快速,代表著效率與現代性。
清朝統治臺灣的兩百多年,政策是從不情不願的「防」,到迫不得已的「建」。這份被外國勢力「踢」出來的現代化,充滿了歷史的戲劇性。
蘭兒看著遠處的火車煙霧,那煙霧裡,隱藏著臺灣這座島嶼在時代清寒中的掙扎與新生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