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-認識位置與地圖
親愛的國一新生們,你們好!歡迎來到國中地理的第一堂課:「認識位置與地圖」!
很多同學聽到「地理」兩個字,可能腦袋就開始想睡覺了,想說:「這不就是背地名、背緯度,然後考完就忘光光的科目嗎?」錯!大錯特錯!地理學的其實是「生活」!你想想,你跟同學約在麥當勞幾樓幾號桌,跟你在地球上定位自己的家,本質上是一樣的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兩大概念:相對位置和絕對位置。
搞懂位置,你就是生活中的 GPS
1. 相對位置:約在「哪個方向」?
「相對位置」顧名思義,就是以某個地點為基準(也就是「你」),去說明目標物(比如「你的家」或「你暗戀的對象」)在你這個基準點的方位和距離。
舉例來說,你問小天:「你坐在哪裡?」小天回答:「我在老師的西南方!」小天就是以「老師」為基準點,說明自己的相對位置。但如果老師問:「小天,老師在哪裡?」小天會說:「老師在我的東北方!」
重點來了:相對位置會隨著基準點的改變而改變!
就像你在球場上移動一樣,你跟隊友的位置關係隨時都在變動。
2. 絕對位置:地表上的專屬「門牌號碼」
相對於相對位置的飄忽不定,「絕對位置」就是給你一個固定不變的「座標系統」,讓地球上任何一個點都有一個專屬的「門牌號碼」!
這就像教室的座位表一樣。小莊的位置是「第一排第一列」,這就是他的絕對位置。在地球這個超級大教室裡,我們用的座標系統就是鼎鼎大名的經緯度座標!
經緯線:地球的隱形網格
- 經線 (經度):想像一條條連接地球南北極的半圓弧線,方向是南北向的。我們用0度經線(也就是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「本初經線」)作為基準,向東是東經(到),向西是西經(到)。所有經線都一樣長。
- 生活應用: 經度決定了時區!地球自轉一圈360度需要24小時,所以每隔經度就差一個小時。臺北(東經)跟倫敦(經線)就差了8小時!。
- 緯線 (緯度):想像一圈圈與地軸垂直的圓圈線,方向是東西向的。我們用0度緯線(也就是「赤道」)作為基準,向北是北緯(到的北極點),向南是南緯(到的南極點)。赤道是最長的緯線,越往兩極緯線就越短,到極點就變成一個點。
- 生活應用: 緯度決定了氣候!太陽直射低緯度(赤道附近)地區,所以那裡一年到頭都很熱,是熱帶。太陽斜射高緯度(兩極附近)地區,熱能少,所以那裡很冷,是寒帶。介於中間的就是溫帶。像曼谷靠近赤道,所以12月跨年還是可以穿短袖,但緯度高的臺北或倫敦,你就要包得像肉粽一樣了!
地圖:穿越時空的魔術師
除了位置,地圖也是地理學的精華!地圖就是把現實世界從上方俯瞰的景觀,用符號、文字、顏色等畫在平面上,讓我們可以獲取資訊。
想看懂地圖,你需要掌握「地圖四要素」:
- 圖名:告訴你這張圖在畫什麼。
- 圖例:告訴你地圖上的符號(例如警察局、公園、餐館)代表什麼意思。
- 方向標:通常會標示北方(N),讓你不會迷失方向。如果沒有方向標,習慣上地圖的上方就是北方。
- 比例尺:這是最重要的!它告訴你地圖上的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例關係。
- 用途:可以算出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。
- 大、小比例尺:數字上比例尺分母越小(例如),地圖範圍就越小,但內容越詳細,稱為大比例尺地圖。反之,分母越大(例如),地圖範圍就越大,但內容越簡略,稱為小比例尺地圖。
歷史應用:地圖穿越劇
地圖不只帶你導航現在,還能帶你穿越時空!
例如,比較1904年和2017年臺北松山、內湖一帶的地圖,你會發現:
- 以前的稻田,現在變成一棟棟住宅區。
- 基隆河的河道也有明顯改變,部分河段為了防洪而被「截彎取直」改道了。
- 甚至可以發現,現在的臺北捷運劍南路站,在1904年的舊地圖上可能還位在河道上!
地圖,就是人類文明和地理環境變遷的忠實紀錄者!好了,今天的地理課就先到這裡。下次看到地圖,可別再說它無聊了,它可是你探索世界、了解過去和現在的超級工具!
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地理冷知識嗎?儘管問我!
【小說】地圖上的舊夢與新生
江南之地,煙雨濛濛,一艘小小的烏篷船慢悠悠地劃過蘇州河。
船艙裡,坐著一位身著青衫的年輕讀書人,他叫陳景。他不是在趕考,而是在整理家傳的地理筆記——那是祖父曾任地方官時留下的,泛黃的紙頁上,繪著山川河流、城池田陌,也藏著一個個關於「位置」的秘密。
陳景指尖輕輕拂過圖上的一處標記:「這是祖父當年為相對位置所繪的圖。」圖上,是以自家小院的東角為基準,標註著西邊三里處的渡口,南邊兩百步的米行。當時還沒有什麼經緯度,人們就只能用這種最樸素的方式,以身邊熟悉的地標來確定方位和距離
。
「位置這東西,真是世間最善變的情郎。」陳景低聲自語。
他想起筆記裡祖父的一段記載:當年他在縣衙裡,跟人說自家米行在縣衙正南方。可後來他搬了家,換了新的屋舍,再跟別人說米行位置時,就不得不改口說在自己新家的西南方了
。瞧,基準點一變,位置描述也隨之改變 。這世間的情愛與權勢,不也像這「相對位置」嗎?一旦依附的那個「基準」變了,連帶的關係也會隨之動搖。
他輕輕將那張「相對圖」壓在箱底,又取出另一張圖。這張圖,是祖父早年遊歷時,在長安見識到的繪製方法,上面有著縱橫交錯、規規矩矩的網格。
這,便是追求永恆不變的「絕對位置」
。
陳景展開這張摹本,圖上赫然畫著一個簡化的地球儀,上面有兩組線條:
一是經線,如南北向的髮絲
。它連接了地圖上的南北兩極,每一條都一樣長 。它有一個固執的起點,被稱作「本初經線」——無論世間如何變幻,它都將那條線牢牢定在某處,劃分出東經和西經
。
「經線啊,它定的不是地點,而是時間。」陳景嘆道。
祖父的筆記裡,記錄著當年商旅們橫跨大漠時對時差的困惑。當東邊的商人已經準備用早飯時,西邊的同伴可能才剛剛摸黑起身。經線便是解決這困惑的利器——每隔十五度,就是一個時區
。東邊的時間總是比西邊快 。
他想起遠在西方的倫敦,那裡的時間總是比故土晚。當京城裡的人們已然慶賀新歲,遠方或許還停留在舊年的黃昏
。時差,讓空間的距離變成了時間的鴻溝。
另一組線,是緯線,如東西向的腰帶
。它與地圖上的地軸垂直,那條最長的緯線,被稱為「赤道」 。
「緯線啊,它定的不是時間,而是冷暖。」陳景感慨。
他想起祖父晚年時,曾感嘆自己大半輩子都在中緯度的溫帶度過
。那裡四季分明,有春日的溫柔,也有冬日的凜冽。而那些遠在低緯度(赤道附近)的熱帶之地
,卻是終年炎熱,陽光總是直直地射下 。至於高緯度的苦寒之地 ,祖父只用寥寥數筆,寫下了「天寒地凍,陽光斜射」八字 。
緯度,劃開了人世間的冷暖悲喜
。
陳景小心翼翼地收好這張絕對位置圖。他明白,無論是經線還是緯線,它們共同組成的經緯網格
,讓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,都有了一個永恆且唯一的座標 。這座標,不會因你的身處何方而改變,就像一個人的本心,不應隨波逐流。
他拿出自己的筆,在筆記上工整地寫下:
「地圖之於世人,非僅定位置。它記山河之變,識人事之易。昔日的稻田,今已為宅區;舊日的河灣,亦截直以防洪。」
他翻到書中插圖,那是臺灣基隆河一帶的地圖,1904年的舊圖上,基隆河道曲折,兩岸多是田地和聚落 。而1924年的新圖上,河道已然截彎取直,周圍被密集的建築區所取代
。
這張地圖,便是世間最真切的穿越劇
。它記錄了自然的更迭,也見證了人事的興衰。
陳景合上筆記,推開船窗,遠處的青山隱在煙雨中,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個未完待續的地理故事。從相對到絕對,從經緯到時區氣候,他知道,自己從祖父的筆記裡,學到的不僅是知識,更是——如何在這變幻無常的世間,找到自己的定點和方向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