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本水巷~蜊子街的消逝與仁和路的重生》

 《竹本水巷~蜊子街的消逝與仁和路的重生》




北港,一個名字像是從舊時光裡走出來的小鎮。它的街道、巷弄,曾經是清代台灣最繁華的商業重鎮之一。而在這座小鎮的地圖上,有一條路,承載了太多的故事。它曾叫蜊子街,後來成了仁和路。名字變了,路寬了,但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記憶,卻依然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低語。
蜊子街:銀聲叮噹的繁華歲月
清代的蜊子街,像是一條閃著銀光的河流。當北港溪的潮水湧進笨港,船隻從崩溪缺駛入,這裡成了貨物的集散地。蜊子街的亭仔腳下,堆滿了來自大陸的茶葉、布匹,還有本地的竹籃和陶器。商人們在隘門內外穿梭,驗銀師傅的錘聲叮叮當當,彷彿一首不斷重複的交響曲。
古諺說:「走過蜊子街,若無聽到打銀聲會衰。」這句話,既是對商業繁榮的寫照,也是對誠信的警惕。在那個銀兩交易的年代,驗銀師傅的手勢和耳力,決定了一場交易的成敗。這裡的每一聲敲擊,都是對真假的試探,也是對生活的叩問。





火燒過後,繁華不再
歷史總是無情。光緒二十年(1894年),一場大火吞噬了蜊子街的繁榮。火焰燒盡了木構的街屋,也燒散了人潮。隨著時間推移,北港的商業中心逐漸移往媽祖廟前,蜊子街的熱鬧成了過去式。
當年那些設有隘門、備有槍孔的街屋,如今早已不復存在。那是一個需要防範盜賊的年代,每一戶人家都像是一座小型堡壘。而今天,仁和路上的住家,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的戒備。現代的安全感,來自於法律與科技,但那份對未知的警覺,卻也隨之消失。
排仔巷:北港溪的記憶
在蜊子街的旁邊,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,叫排仔巷。這裡曾是北港溪的渡口,居民利用「排仔」橫渡溪流,連接起兩岸的生活。排仔巷的名字,像是一段留在舊時光裡的註腳,提醒著人們那條河曾經有多麼重要。
可是,河流早已變得沉默。堤防截斷了水路,排仔不再,北港溪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角色。當我們站在排仔巷的巷口,望向消失的渡口,心中是否會想起,那些曾經在水面上晃動的竹筏?





仁和路:拓寬的代價
民國八十年(1991年),蜊子街被拓寬成了仁和路。這條路從四米變成十五米,成了現代化的道路。可是,寬闊的柏油路面下,埋葬著紅磚鋪成的舊街。當中央市場的新建工程挖開地基,磚造的大排水溝重見天日,那是百年前的街市留下的痕跡。
仁和路的名字,聽起來像是一種祝福:「仁愛」、「和諧」。可是,當我們走在這條路上,是否還能聽見當年蜊子街的銀聲?是否還能看見那些挑著貨物的腳夫?拓寬的道路帶來了便利,但也帶走了記憶。
結語:歷史的重疊與消逝
北港的仁和路,像是台灣近代史的一個縮影。它見證了繁華,也經歷了衰退;它曾是人聲鼎沸的市集,如今卻是車流不息的道路。我們總以為,拓寬的路能帶來更好的未來,但卻忘了,那些埋在路底下的故事,才是小鎮的靈魂。
我曾經在仁和路的某個午後,站在一戶老屋前。陽光灑在斑駁的牆面上,牆上的槍孔依稀可見。我閉上眼,彷彿聽見了驗銀的聲音,還有竹筏划過水面的漣漪。那是一個遠去的時代,但也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時代。
仁和路,寬了;可是我們的記憶,薄了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114會考作文

作文:當學生就是有這樣的優點

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的詳細步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