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本水巷~旌旗北港:乾隆烽煙裡的義民魂》

《竹本水巷~旌旗笨港:乾隆烽煙裡的義民魂》



【題記】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盛世金粉下的帝國,正沉醉於「十全武功」的輝煌。紫禁城的琉璃瓦映著落日餘暉,而萬里之外的臺灣島,卻在官逼民反的怒火中震顫。漳州子弟林爽文高舉天地會旌旗,從彰化席捲全臺,號稱五十萬眾響應,刀鋒直指清廷的邊陲統治。在這場燎原烽火中,溪畔的笨港,一群無名鄉勇以血肉築起「義民」的豐碑,成了盛世暗影裡最悲壯的註腳。


一、盛世邊陲:乾隆朝的臺灣浮世繪

乾隆中葉的臺灣,是帝國「海疆鎖鑰」,卻也是流官貪腐的溫床。漳泉移民拓墾的傷痕尚未結痂,官府橫徵、吏治腐敗,如毒藤纏繞著貧瘠的土壤。當林爽文在彰化劫獄起事,三日連破官衙,斬殺知府孫景燧,笨港的米倉與廟埕早已瀰漫不安。這裡的百姓,多是閩南渡海的拓荒者,他們不懂朝廷的「十全武功」,只知田埂邊餓殍的嘆息。


二、烽火旌義:笨港鄉勇的抉擇

林爽文的戰鼓擂向雲嘉平原時,笨港仕紳敲響了天后宮的銅鐘。泉州籍的墾戶、客家佃農,甚至平埔族社民,竟在生死關頭拋開族群芥蒂,以鋤頭竹矛武裝成「義民軍」。他們並非效忠遠在北京的乾隆帝,而是守護腳下剛抽穗的稻田,與溪畔的土埆厝。


「旌義」二字,從此浸透血淚。史料載,義民軍以肉身阻擋林爽文部將南侵,在笨港溪畔血戰數日,笨港遂於五月三十日被焚劫。陣亡者無棺無槨,草蓆裹屍合葬於荒塚。那些名字終究湮滅於史冊,只餘北港人年年普渡的一炷清香。


三、皇恩滄桑:旌義亭的榮辱春秋

乾隆五十二年(1787)底,亂事初平。欽差大臣福康安奉旨將「旌義」匾額頒賜笨港。這塊金漆木匾,成了小鎮最沉重的勳章。隔年鄉老們在合葬塚旁建起「旌義亭」,亭前香爐終年不熄,彷彿安撫那些未瞑的亡魂。


朝廷的恩賞,卻裹著荒謬的時代剪影。當乾隆為嘉獎諸羅縣民助戰,御筆賜名「嘉義」,笨港的寡婦正俯身縫補喪夫的麻衣。府城九塊贔屭駝著的赤崁樓紀功碑,鐫刻著福康安的戰功,而旌義亭的風化石碑,只刻著一行模糊的「乾隆戊申年」。


後記

行走在北港義民廟的舊廊下,香火依舊繚繞。那面「旌義」匾額懸在正殿,金漆早已斑駁。兩百餘年過去,林爽文成了教科書裡的「起義領袖」,而這些擋住戰火的鄉勇,仍是地方廟誌裡幾行潦草的註記。


歷史從未公允。盛世總需祭品,而邊陲的草民,註定是帝王功業裡最輕的一筆塵埃。唯有北港溪的晚風記得,那年稻浪翻紅,不是秋收,是血染的旌旗。


註:同治二年(1863年)十一月,增祀戴潮春事件時,抵抗漳州人嚴辦而犧牲的蔡水、蔡升等卅六人,骨骸合葬於大墓。該年,監生黃玉綜捐款重修,「旌義亭」易名「義民廟」。

 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114會考作文

作文:當學生就是有這樣的優點

「會考國文科文言文閱讀解題」的詳細步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