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本水巷~北港中央市場憶往:煙火人間的消逝長歌》

《竹本水巷~北港中央市場憶往:煙火人間的消逝長歌》 【圖為民國55年的宮口與中央市場】 【由於年代久遠,有些攤商的位置恐混淆,煩請不吝斧正,找回鄉親們共同的回憶】 題記 暮色四合,我佇立於龍華富貴市冰冷的地板上,耳畔卻響起三十七年前鼎沸人聲。民國七十七年那場烈火,燒毀的何止磚瓦?那是北港人共同記憶的焚市之劫,豬砧後市場的油香、宗聖臺下的炊煙、彎弓門內的吆喝,盡化焦土。 一、鼎沸的市聲,流動的盛宴 宗聖臺的石階還沁著晨露,醬菜甕已揭開陶蓋,鹹香混著味噌的醇厚,陶甕列陣如兵,味噌的赭褐、豆醬的沉金,在晨光中流淌,似一封未緘的鄉書。對街的香菇肉羹蒸騰白霧,勾芡的湯汁裹著肉塊,滑過舌尖的暖,是北港人晨起的儀式。忽聽「丁科」的刀鋒起落如樂章,砧板已響徹多時,小香腸嫣紅如珊瑚,粉腸透著米漿的月白,刀起刀落間,油花在鐵盤上迸跳,在盤上疊成胭脂山——那時不稱「黑白切」,只喚「滷熟肉」,名號裡藏著市井的直率。 中山路的彎弓門下,愛國獎券攤前總聚著一簇希望,紅紙金字耀得人睜不開眼。進入後左側第一家是蘇家羊肉湯,鍋裡終日咕嚕,粉肝切片薄如蟬翼,鮮嫩竟似初凝的膏脂,澆一匙麻油薑絲,在寒夜裡煨暖了半世紀的胃囊。再往深處去,土城的土魠魚羹,酥脆外衣裹著雪白魚肉,到隔巷吃麵線糊時,總不忘再來點滷蛋白,對角店賣粽子,粽葉掀開時,花生香混著豬肉氣息漫開。這方寸之地,五步一江湖,十步一乾坤,穿行豬砧後,阮囊漸澀,人聲漸稠,市聲織就童年的經緯。 二、華燈初上的味覺密碼 當夕陽染紅媽祖廟燕尾,暮色四合,市井驟然蛻變。石山樓海鮮攤的的燈「啪」地亮起,紅蟳蒸出蟹殼紅,老闆舀起蟳羹的動作如儀典,桌旁的蟹膏在羹湯裡漾開晚霞,還有那碗香菇肉羹,總讓我吮指回味。門口對角阿松的滷鍋翻騰百年滷汁,豬腳皮顫巍巍透著琥珀光,滷肉飯的肥瘦比例,是北港人舌尖上的黃金分割。 對面一字排開,炒鱔魚的鐵鑊竄起藍焰,爆出金紅火花,照亮兄弟檔攤前疊起的粗碗,雞肉飯淋著雞油醬色,𩼣魚湯清味厚,每當走過,光聞香味就是種最棒的享受。歸鄉的遊子,腳步未及門檻,先撞進一街燈火。 三、火劫之後,失落的味覺版圖 民國七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,一把火撕開夜幕。那場大火來得猝不及防,烈焰吞沒數十年積澱的木樑瓦檐,延宕九載方得重建。烈焰吞沒木樑時,丁科的砧板、蘇家的湯鍋,皆在劈啪聲中化為焦土,從此只存於耆老口耳。焦黑的梁柱如巨人骸骨,醬菜甕碎裂成陶...